尋跡曾國藩
【發(fā)布時間:2008-06-20】
一個農(nóng)家子弟,如何挽救即將覆滅的王朝;一個文弱書生,怎樣訓(xùn)練出彪悍的軍隊?皇帝寶座離他近在咫尺,生死之間他究竟會如何袂擇?這是一 個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,一個儒家文化堅定的守望者。他就是曾國藩,一個在歷史上風光無限而又備受爭議的人物。
初入仕途
曾國藩的父親一連16次都沒有考中秀才,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。為了讓曾國藩受到良好的教育,父親幾乎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。在當時那個封閉的山村,這種舉動十分罕見。但是小曾國藩并不領(lǐng)情,他不愿意枯燥地念書,而是熱衷于跟著祖父做農(nóng)活。這讓祖父十分著急,就編造了一個夢來教育曾國藩。說自己夢里得了一個硯池,百思不解,后來蔣字街長壽庵有個老道給他圓夢,解釋說“玄武有紫硯?!弊鎸O二人就沿著涓水河北上,就尋到了溪口。在溪水中找到一塊奇石,就把它琢成了一塊硯臺。領(lǐng)悟到家人的期望后,曾國藩開始發(fā)奮讀書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滌生,含義是洗滌過去、獲得新生,并從此立志要闖出一番名堂。潛心學問的曾國藩終于在28歲那年中了進士,考場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睞,被欽定為一等第二名。
當曾國藩要進京城做官的消息傳回老家時,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悅,對于幾代沒有做過官的曾家人來說,這是無尚的光榮。曾國藩對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種設(shè)計,一條輝煌燦爛的仕途似乎已經(jīng)展現(xiàn)在他的面前。但他沒有想到,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寫的工作,根本沒有機會見到皇帝,施展才華更無從談起。但曾國藩終究沒有意志消沉;他不但利用這些時間遍覽群書、精進學問、還憑著過人的見識結(jié)交了很多文人學者。并拜唐鑒、倭仁兩位理學大家為師,正是這段時間的刻苦磨勵而讓他受益終身。
很快,這個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內(nèi)閣學士。之后,在中央的6個部門中,曾國藩擔任了5個部門的副職:禮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工部侍郎、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。曾國藩創(chuàng)造了清朝官場上的奇跡。十年之內(nèi)7次升遷。正當他春風得意時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斷了他對仕途的設(shè)計,他的母親去世了。
如日中天
曾國藩回到荷葉鎮(zhèn)默默地為母親守孝,在家里似乎能夠讓他得到一絲慰藉,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寧靜時光。但是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早已經(jīng)失去了安寧,這一年,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(fā)動的農(nóng)民起義已經(jīng)呼嘯而來,勢不可擋地進入了湖南并奪取了省城長沙,清政府所倚仗的綠營軍隊一敗涂地。正當清王朝束手無策的時候,曾國藩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。
果然,咸豐皇帝下旨,讓守孝僅半年的曾國藩在湖南辦起了團練。跟隨他的有一大批湖南籍的精英,包括彭玉掘、胡林翼、羅澤市、左宗棠。他們很快就控制了長江沿線,讓太平軍感到極大的壓力,也從此被清王朝視為救星。這就是后來聞名天下的湘軍。
事實上,在威風凜凜的帥字旗下,曾國藩并沒有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”的瀟灑,更多的是狼狽不堪。1854年,曾國藩更是在長沙郊區(qū)一個叫靖港的碼頭被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,幾乎就是全軍覆沒。
但曾國藩并不甘心失敗,他傾注了更多心血希望贏得轉(zhuǎn)機。然而官場上的各種矛盾時時牽制著他,他感到自己像是戴著鐐銬,舉步維艱。當時,湘軍正在江西與太平軍激戰(zhàn),戰(zhàn)局剛有一絲曙光,曾國藩又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。沒有得到朝廷的批準,甚至不顧左宗棠對自己臨陣脫逃的指責,他依然堅守孝道,義無反顧地回家了。
這也讓曾國藩終于明白,處處碰壁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剛烈不屈的性格。于是他開始采用以柔克剛的方法,嘗試著與人周旋、試著以退為進,果然,在后來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中;轉(zhuǎn)機不斷地出現(xiàn)。
晚年沒落
1858年,在朝廷的不斷催促下,47歲的曾國藩第二次戴孝出山了,經(jīng)過6年的苦戰(zhàn),最終率領(lǐng)湘軍攻克了金陵,這件事至少帶來了3個結(jié)果。第一,宣告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(guī)模的一次農(nóng)民起義太平天國的結(jié)束,為清朝平定了天下,其次,迎來了短暫的“同治中興”,第三,清朝的軍權(quán)也第一次從滿族人轉(zhuǎn)到漢族人手中。
這時的曾國藩,名聲與威望都達到了巔峰,除了幾十萬的湘軍外,身邊的幕僚達到上千人。
但是有一天發(fā)生了一件事情,讓他驚出了一身的冷汗。這天中午,很多跟隨他出生人死的將領(lǐng)一起暗示要擁立他當皇帝,這個舉動讓他頓時膽戰(zhàn)心驚。究竟是繼續(xù)做萬人景仰的中興名臣,還是冒著成為亂臣賊子的風險君臨天下,這個一直格守儒家道德的老人思考了幾天幾夜。
其實最初同治皇帝做過承諾,誰能解除太平天國對清朝的威脅,誰能夠打下南京誰就封王。但是曾國藩功高蓋主又重兵在握,同治皇帝并不信任他,借口漢人不封王只封了他“一等毅勇侯”。曾國藩深知飛鳥盡、良弓藏的道理,但是深入骨髓的儒家禮教讓他最后還是拒絕了皇帝寶座的誘惑,選擇了繼續(xù)為人臣的道路。于是他自剪羽翼,調(diào)散了湘軍,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解脫。在這個時候,曾國藩靜下心來給家人寫了很多書信,從這些書信中,我們可以略微窺探到他對國家、民族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。后來,這些家書被不停地整理與出版,成為影響中國長達百年之久的《曾國藩家書》。
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,曾國藩試圖吸納國外的先進技術(shù)來富國強兵,他開辦了江南制造總局。之后又多次上奏朝廷,派中國幼童去美國留學,為國家培養(yǎng)現(xiàn)代化的人才,把洋務(wù)運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。
曾國藩沒有選擇自己做皇帝,而且更加不知疲倦地為清王朝奔忙著。他辦的最后一件差事就是處理天津教案。已是直隸總督的他明知這樁涉外事件非常棘手,但依然義無反顧地上路了。然而,在各種壓力下他做出了不利于中國民眾的決定。結(jié)果讓國內(nèi)一片嘩然,心中不服的老百姓把賣國賊的罵名留給了他。一代名臣落得寂寞而凄涼的晚景。不到兩年后,曾國藩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。1872年3月,這位近代中國最顯赫也最有爭議的人在南京去世了。